建筑大师贝律铭离世:在西方的世界里,做中国的贵族 | 附建筑代表作

有温度 有深度 有广度

就等你来关注



Meaning of Life Daniel Moon - Ayurveda Relaxation: Soothing Meditation Music

主编:丹尼尔 | ID:MRDANIEL777

编辑:Ashley | 图:Google

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



据《纽约时报》报道,享誉世界的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(Leoh Ming Pei),5月16日去世,享年102岁。


贝聿铭身前谈及建筑理念时曾说:「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。」他死后举世哗然,一片悼念,也如实印证了自己的话。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,投身建筑的70余年里,他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。


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,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。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,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,1989年日本帝赏奖,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,以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。



没有一个建筑师能像贝聿铭

做的这么好,也做的这么久

他是现代最伟大建筑师之一




贝聿铭的传奇家族

在中国,有一种说法叫做穷不过三代,富不过三代。人们通常意义上理解为,三代都穷基本上就无以为继,自行灭绝了;而富家子弟多纨绔,通常一代打江山,二代守江山,到了三代,就是挥霍祖上基业的时候了,所以很难富过三代。


但值得一提的是,一旦三代都富,就意味着这个家族重视子孙教育,有着延续家族基业的命脉和文化。从此不单单只是富人,更是一代贵族了。


如果按照这个说法,贝聿铭绝对属于贵族之后,因为他出生于一个苏州望族。家族从明代中叶开始,延续到贝聿铭时,已是一个富了十五代的苏州名门了。


1917年4月26日,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,他为苏州望族之后,贝聿铭的父亲,是中国赫赫有名的银行家之一。当贝聿铭还是个婴儿时,父亲将家搬到了香港,在香港中国银行担任分行的行长。9岁时,他父亲开始回到上海工作,负责上海一个更大的分行。


父亲工作的变动,让童年期的贝聿铭去过许多地方,见识了很多建筑,为自己早期的建筑理念,打下了基础。尤其是在狮子林(苏州古典园林)里,贝聿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一段童年时光。后来去上海后,他每年暑假也会回苏州的祖父家。


在苏州园林的生活,不仅让贝聿铭形成了建筑要服务于环境,要因地制宜的朴素观念。同时还塑造了他淳朴敦厚的家庭理念,他说:「儿时记忆中的苏州,人们以诚相待,相互尊重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,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。」


后来,即便在国外生活多年,学习外国的建筑思想,但贝聿铭依然认为:「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,因此有种中国性,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,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。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。」


如果说苏州园林让贝聿铭开始懂得:建筑和自然的关系。那么大上海的繁华,也让贝聿铭见识了,人与建筑的关系。


贝聿铭口中的建筑,就是有着「远东第一高楼」之称的国际饭店。而想要建造一个像国际饭店这样气势恢宏的酒店,成了年幼的贝聿铭,铭记于心的笨拙梦想:


「我从上海,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,未曾见过的未来,或是未来的开始。」


1935年,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。起初,他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。但在学习过程中,贝聿铭意识到,他无法掌握老师教授的古典绘画技巧。因此,他转到了麻省理工学院,并于1940年获得了建筑学士学位。


之后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父亲碍于战争的威胁,以及中国当前局势的复杂,建议他推迟回家计划。于是他就读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,在那里他师从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师,包豪斯学院的创始人 —— 瓦尔特 • 格罗皮乌斯,学习了最先进的建筑理念。


当战争局势进一步恶化时,他进入美国空军服役三年,并自愿为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国防研究委员会工作,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引信炸弹专家。





贝聿铭的设计风格


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学院时,遇到了另一位中国公民艾琳 • 卢,她于1938年来到美国马萨诸塞州,韦尔斯利学院学习艺术。像贝聿铭一样,她来自一个杰出的中国家庭。


1942年,她一毕业,两人就结婚了。艾琳在哈佛大学开始风景园林专业的工作,而贝聿铭在攻读他的建筑学位。


1948年,在获得哈佛大学建筑学,研究生学位后不久,他曾在哈佛短暂任教,并计划及时返回中国,但中国局势的动乱搁浅了他的计划。而这时泽肯多夫找到了他,他正在寻找一位有才华的年轻建筑师,来领导一个新的内部设计团队。


贝聿铭优雅而有教养,和表面上鲁莽的泽肯多夫,有着天壤之别。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野心勃勃,热爱法国葡萄酒,并相信建筑可以改善城市。于是,贝聿铭决定搬到纽约,和泽肯多夫一起开启梦想的蓝图。


早年,贝聿铭开创了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公寓大楼。在他看来,这是一个只需简单添加玻璃,就能拥有美丽外形的未来。这些带有混凝土网格立面的纽约塔楼 —— 吉普斯湾广场、布里克街,和拉瓜迪亚广场,很快成为了时尚的地标。




他被称为现代主义建筑师

并且擅长以三角形,圆形

方形等简单几何形状作为

基础,打造现代感的建筑

他拒绝带有全球主义意味

的国际风格,他倡导有效

的利用环境和多变的风格



他认为,建筑与地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历史上。他在开始一个项目之前,会仔细研究地区建筑和传统文化。他的天才之处在于保持抽象几何棱角的光滑,同时融入了与当地景观的联系。


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,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,善用钢材、混凝土、玻璃与石材。他认为:「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既坚持传统,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。在建筑方面,他最看重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

1974年,贝律铭第一次回到中国,并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了,北京郊外的香山酒店。


他从未淡化与中国的关系。他的孩子们都取有中国名,并且当他在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时,他用10万美元的奖金,为中国建筑学生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基金。


他呼吁中国建筑师,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传统建筑风格,而不是以西方风格来设计。提及自己的最大的贡献,他认为是反复劝说政府人员,尽量不要在故宫周围建造过高的建筑。


贝律铭说:如果你知道如何建造建筑,你就知道如何摧毁它们。





贝律铭代表作赏析


贝律铭以设计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楼,和巴黎卢浮宫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而闻名,他是少数几个对房地产开发商、企业领袖和艺术博物馆董事会,同样有吸引力的建筑师之一。他所有的作品 —— 从他的商业摩天大楼到他的艺术博物馆 —— 都代表了尖端和保守的谨慎平衡。



1

台湾路思义教堂


1963年 | 路思义教堂


路思义教堂,是贝聿铭起初想用砖砌哥德式的建筑,但因台湾多地震而取消此意,后来由宽以六角形的底座像「倒船底」形状,逐布修正形成现在的教堂造形。


教堂结构材料最初拟议采用砖砌墙面,后拟改为木造,最后才决定采用具可塑性的钢筋混凝土。在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砖瓦,采用黄色富有我国宗教建筑性质,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梁,构成形状呼应的视觉美。瓦分为两种,每隔一层瓦上有凸出的钉头,借此钉头形成的线条,来增强双曲面的曲度。





2

美国国家美术馆


1978年 | 国家美术馆东馆


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,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部分。1978年完成。造型新颖独特,平面为三角形。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,又造成醒目的效果。内部设计丰富多彩,采光与展出效果很好。成为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。


这座建筑物,不仅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,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,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。






3

肯尼迪图书馆


1979年 | 肯尼迪图书馆


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 • 肯尼迪,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 —— 约翰 • 肯尼迪图书馆。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,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,由于设计新颖、造型大胆、技术高超,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,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。


由贝聿铭设计肯尼迪图书馆,是总统夫人杰奎琳的主意。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「贝聿铭年」,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。





4

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


1979年 | 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


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,贝聿铭大量使用了钢筋、玻璃幕墙,其构成感的运用充分体现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简洁、几何化的洗练风格。




中国 中国建筑 建筑 美国 美国建筑 设计 贝聿铭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